大耳马鲛鱼

鲈形目鲭科海鱼
1
4
大耳马鲛鱼(英文:Scomberomorus niphonius),又称蓝点马鲛、条燕、板鲅、鲅鱼、竹鲛、尖头马加、青箭等,属鲅科硬骨鱼类[1]鲭科马鲛属的一种。体修长,呈纺锤形;吻稍尖;颌齿三角形,锐扁;犁骨、腭骨具绒毛状齿;胸鳍短小;体被细小圆鳞;腹部大部分裸露无鳞;体背侧蓝绿色,腹侧银白色;头部除眼前有埋于皮下的鳞和鳃盖后上角鳞外,其余部分皆裸露。[2]一般体长为25厘米~50厘米,体重300克~1000克,最大个体长可达1米、重4.5公斤以上。[3]
蓝点马鲛是中国海洋捕捞对象中重要的经济鱼类,是中国北方渔业资源研究和管理的重点鱼种。蓝点马鲛的肝是提炼鱼肝油的原料。其肉坚实味鲜美,营养丰富,多成餐桌佳肴,深受人们喜爱。除鲜食外,也可加工制作罐头和咸干品。[4]

形态特征

蓝点马鲛,是鲭科马鲛属的一种。体修长,呈纺锤形;颌齿三角形,锐扁;犁骨、腭骨具绒毛状齿;叉长(鱼体由吻端到尾叉最深点的长度)为体高5.8-6.5倍,为头长4.5-4.8倍。头长为吻长2.7-2.9倍,为眼径4.9-6.1倍。1龄鱼平均叉长达420毫米,2龄鱼叉长达550毫米,以后生长减慢,7龄鱼长达1.03米。体延长,侧扁,背缘和腹缘浅弧形,以第二背鳍起点处最高,向后渐细,尾柄细,两侧在尾鳍基各具3条隆起嵴,中央嵴长而高,其余2嵴短而低。头中大,头长大于体高,背面圆凸,两侧平坦,头的腹面向后倾斜。吻长,尖突,长约为眼径2.3-2.5倍。眼较小,上侧位,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宽凸,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紧位于眼前缘。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眶前骨窄,上颌骨仅部分为眶前骨遮盖,后端钝圆,后延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牙强大,侧扁,尖锐,牙侧无锯齿状缺刻,上颌牙一行,16-20枚,下颌牙一行,14-17枚。腭骨具细颗粒状牙带。舌上无牙。鳃孔大。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光滑,无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较长,排列稀疏。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蓝点马鲛体被细圆鳞,侧线鳞较大,明显,腹侧大部分裸露无鳞;头部除后头部和鳃盖后上角具鳞外,其余部分裸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腹鳍均被细鳞。侧线完全,无分支,始于鳃盖后上角,沿背侧呈波状延伸,伸达尾鳍基。 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基底长,起点在胸鳍上方,由柔弱鳍棘组成,第二和第三鳍棘最长,其余鳍棘向后渐短,鳍棘平卧时可收折于背沟中。第二背鳍短,紧位于第一背鳍后方,起点距尾鳍基部较距吻端为近,后方具9个分离小鳍。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鳍条下方,后方具8-9分离小鳍。胸鳍较短,宽镰状。腹鳍小,位于胸鳍基底下方。尾鳍深叉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