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ganglion)是发生在手部和足部关节或腱鞘内的结缔组织黏液变性所形成的囊肿。多数人认为是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所致,部分与外伤有关。[2]
临床上分为单房型和多房型两种,单房型最常见,少数为多房型。囊的外壁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内壁由滑膜细胞组成光滑的白膜。囊内为无色透明的胶状黏液,与关节腔或腱鞘滑膜腔是否相通,尚有争议。好发于腕部背侧及足背,亦见于膝及肘关节附近的肌腱和腱膜处。主要症状为肿块,很少有疼痛。肿块生长缓慢,呈圆形、大小不一,一般不超过2cm,质软,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基底较固定。当囊肿发生在腕管或小鱼际时,可压迫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引起感觉障碍或肌肉萎缩。如囊肿发生在腕部背侧时,将腕关节向掌侧屈,则肿块更突出,张力也增加,局部可有酸痛;相反,将腕关节背伸时,则肿块张力减小,可扪[mén]及波动。少数囊肿可以自行消失,多数囊肿持续存在或有增大,需进行 治疗。[2]。腱鞘囊肿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不过有70%发生在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人群,患者多为女性。本病极少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5]1893年莱德豪斯(Ledderhose)首次提出的腱鞘囊肿起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假说则构成了现代理论的基础。2013年,穆拉特(Murat)报告使用吸引及囊腔内注射甲泼尼龙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6] 对小的囊肿可用手指挤压使其破裂吸收;或用粗针头抽液后囊内注人醋酸氢化可的松类药物,然后加压包扎,疗效良好,但有时容易复发。对较大的囊肿,或有症状的囊肿,或保守治疗无效和手指挤压破裂后复发的囊肿,可行囊肿切除术。手术时应将整个囊肿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的腱鞘、腱膜等组织一并切除,以免复发。[2] 定义
腱鞘囊肿(ganglion)是关节附近的一种囊性肿块,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将手、足小关节处的滑液囊疝(腕背侧舟月关节、足背中跗关节等处)和发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肿统称为腱鞘囊肿。而大关节的囊性疝另行命名,如膝关节后方的囊性疝叫腘窝囊肿或Baker囊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