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志道(1536年-1608年),字登之,号东溟。明太仓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南京兵部主事,因上疏被勘,调改刑部、广东按察佥[qiān]事,名益重,从者甚众,著书数十部。著有《问辨牍[dú]》,《续问辨牍》各4卷,《师门求正牍》2卷,《惕若斋集》4卷。 概括介绍
管志道,早年读书期间,志道就以笃学力行称于乡里。地方上建中吴书院,志道被聘为书院讲师,尝言“世必有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之志,而后可以载道;必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之力,而后可以立身。”(《居士传》卷四十四,《管登之传》)明隆庆五年(1571)举进士,先后供职于兵部、刑部。万历初年,因上书陈事与执政张居正不合,遂以老疾辞归。 志道初入京师时,曾到西山碧云寺阅览佛经,一次读到《华严经》中“法界圆融”时,忽然联想到《易·干卦》「用九」之义。反观自己身心所历,又对照古今圣贤出世经世、乘愿乘力及与时变化之妙用,顿觉浑同太虚。志道由此认识到理则互融,教必不滥。或顺而相摄、或逆而相成;或 实而彰权,或废权以明实,种种变化出没,各有条理,难以思测。归底到底,只有一条,即“干卦·用九”所谓的“龙德不可为首也。”历史上百家学术,犹如群龙相聚,它们性原相通,理本一致。群龙无首,则互惠大吉;一旦争相亢首,便有了兴废更替,皆不得安。志道据此进一步提出了他的“三教并行”的思想,认为儒释道三家不应该互相规范、指责,伸己以屈人;而应以儒治儒,以释治释,以老治老,使其互相条贯,互不妨碍,这就是“事事无碍”。如此则万物并育而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