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塔塔(英文名:Cantata)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及表演剧情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与中国的大合唱体裁特点十分相近,因而一度被误译为大合唱。[1] 1620年,意大利作曲家格兰迪在其创作的独唱《康塔塔与咏叹调》中,首次使用了“康塔塔”这个名称。1638年,蒙特威尔第题献给皇帝费迪南三世的《军事牧歌和爱情牧歌》被公认为“康塔塔”。1630年至1640年,这一时期的“康塔塔”是指在格兰迪基础上形成的独唱曲体裁,歌词抒情,有时带有戏剧色彩。[2]罗马是这一时期康塔塔艺术风行的主要场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由路易吉·罗西、马尔科·马拉佐利等。康塔塔和清唱剧是同时平行发展的两种体裁。康塔塔与清唱剧接近,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所不同的是其规模较小,多是些抒情场面的描写,也不表现固定的人物,情节也较简单,常常从序曲开始,以合唱结束。[1] 康塔塔在题材上涉及宗教、世俗,音乐风格上兼有抒情和近似戏剧两种。康塔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康塔塔,也称室内康塔塔,多在私人社交场合演出;另一类是大型的,除了各种独唱者,还带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这种康塔塔通常是为某一特定的重要场合而作。[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