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艾利森

格雷厄姆·艾利森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法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2][1][5][3]
2012年,艾利森发表在《金融时报》的文章首次提到“修昔底德陷阱”。2017年,这一概念在其著作《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得到进一步阐述,也由此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争论。[1][2]2019年3月22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2019哈佛大学中国校友公共政策论坛暨CCG圆桌研讨会上格雷厄姆·艾利森发表以“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为主题的演讲;[6]次年11月11日至12日,格雷厄姆·艾利森参加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7]2022年,格雷厄姆·艾利森受邀参加全球化智库(CCG)全球名家对话系列。[5]2023年,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澎湃新闻专访时多次提到了避免“战略误判”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2]
格雷厄姆·艾利森曾获得由美国前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以及威廉·佩里颁发的杰出公共服务奖章。[8]

人物经历

格雷厄姆·艾利森的名字在学界和政界往往伴随“修昔底德陷阱”一词出现。艾利森结合历史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快速崛起的大国遇上守成大国,可能会爆发战争的情况。2012年,艾利森发表在《金融时报》的文章首次提到“修昔底德陷阱”。2017年,格雷厄姆·艾利森出版了他的新书——《注定开战:美国和中国能否逃脱修昔底德陷阱?》;同年7月2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一篇关于此书的书评。书评中称,这本书是一记有用且重要的警钟,战争的风险是切实存在的,其后果难以形容得可怕。与此同时,书评中还引用了艾利森的话,称美国不必成为中国的奴隶,但必须要学会接受中国强大。这一概念在其著作《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得到进一步阐述,也由此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争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