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卡

GSM数字移动电话机使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
SIM卡(英文全称: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是GSM数字移动电话机使用的IC卡,也称为用户身份识别卡、智能卡。[1][6]SIM卡功能主要是完成存储数据(控制存取各种数据)和在安全条件下完成客户身份鉴权和客户信息加密算法处理。[2]
1991年,德国捷德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张SIM卡,随后卖了300张给芬兰运营商Radiolinja。[7]1996年,Mini SIM卡推出。2003年,Micro SIM卡标准制定,直到2010年iPhone 4采用才得以普及。[3]2011年,苹果公司提出Nano SIM卡标准。2012年,该标准被ETSI采纳为4FF标准。Nano SIM卡最早被应用在iPhone 5与iPad mini。[7]2015年7月,苹果公司、三星与电信行业中的其他公司展开谈判,计划联手推出eSIM卡。[8]2016年3月,GSMA正式宣布了eSIM远程配置规范,这是GSMA首个关于eSIM的标准。[9]2018年,iPhone XS系列首次支持eSIM,采用“实体SIM+eSIM”双卡方案。同年,中国联通开启了六城一号双终端eSIM卡业务试商用。2019年,中国移动也启动七个城市为期一年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非物联网设备)试商用。[10]2021年1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嵌入式SIM卡(eSIM)新兴技术应用,深化新技术新业务在垂直行业和领域的拓展”。[10]2024年9月20日,中国首张加载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应用的超级SIM卡在广西南宁落地发行。[11]2025年10月13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官方先后官宣已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12]
按照类型,SIM卡可分为全尺寸、Mini SIM、Micro SIM、Nano SIM、eSIM和iSIM等几种类型。[3][4][5]SIM卡是GSM手机连接到GSM网络的钥匙,一旦SIM卡从手机拔出,除了紧急呼叫外,手机将无法使用网络运营者提供的各种服务。SIM卡还为用户提供很多便利,用户只需将SIM卡插入或嵌入任何一台GSM终端,即能实现通信。SIM卡还管理许多提供给用户业务的信息,可用来存储短信息,特别是那些当用户不开机或不在时接收的信息。[13]在SIM卡监管方面,2021年5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信息通信行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针对行业治理中最为紧迫的电话卡、物联网卡管理问题,会议要求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以更为严格的精准治理措施,更加深入地推进“断卡行动”。[14]2022年9月,据中国移动官方消息,中国移动超级SIM卡号码标记功能开启内测,通过标记功能,可拦截骚扰和促销广告来电。[15]

基本简介

SIM卡是GSM数字移动电话机使用的IC卡,也称为用户身份识别卡、智能卡。[1][6]它的全名为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因其一直以卡片形式存在,所以大家都习惯叫它SIM卡。[10]移动电话机与SIM卡共同构成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无论是GSM系统还是CDMA系统,数字移动电话机用户在“入网”时会得到一张SIM卡(SubscriberIdentityModule)或UIM卡(UserIdentity Module)。SIM卡是一张符合GSM规范的“智慧卡”,可以插入任何一部符合GSM规范的移动电话中,实现“电话号码随卡不随机的功能”,而且通话费用自动计入持卡用户的账单上,与手机无关。[16]SIM卡的使用,有效的防止了盗用、并机和通话被窃听,使用户的正常通信得到了可靠的保障。为了保证移动电话丢失后不被盗用,每张SIM卡都可设置一组个人密码(PIN码)来对 SIM卡上锁, 它是由用户自己设定的。只有正确输入密码后,手机才会进入正常的使用状态。[17]SIM卡在GSM系统中的应用,使卡和手机分离,SIM卡唯一标识一个客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