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尸神

道教重要概念
“三尸”是道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关于三尸的定义,主要有两派不同的代表观点。两派观点的差异在于三尸是神灵还是具体的虫子,两派观点共同的地方在于承认“三尸”对于修道的危害。[1]
其中一派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各有一神驻[]其内,上尸名“彭踞”,中尸名“彭踬”,下尸名“彭[]”。尸者,“神位”也。三尸作为神灵,负责监控人的行为并定期向上天进行汇报。尽管修道者一股劲地积善、炼功、服药,也经不起三尸神频频上天去告状,在上天那里没有好印象就不得成仙。因此,道教养生家认为,“三尸”对修道成仙构成了障碍,他们认为驱除三尸是修道成功的前提条件,而辟谷是杀灭三尸的必要手段。[1]
而另一派则认为,“三尸”是指人体中的寄生虫,所以“三尸”就是“三虫”。如葛洪指出,“尸”是这些害虫的名字,“三”则表示这种害虫数目巨大,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另一位道士陶弘景则认为,在这里“三”是实指,“三尸”是三种危害最大的寄生虫。在《真灵位业图》一书中,陶弘景详细描述了“三尸”的性状。到了唐末五代书籍《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原来的“三虫”更是增加到了“九虫”。这些腹中“九虫”分别是:伏虫、回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鬲虫、赤虫、蜣虫。书中并附图说明该“九虫”所能导致的各种病变及灭“九虫”的药方。孙思邈理解的“三尸”也是寄生虫的含义,他还给出了“下三虫”的几个药方。[1]
道家也把三尸称为三毒,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的大脑,是产生分别心和虚荣心的地方,而腹部对应的是食欲,最下边的阴部对应则是色欲。所以,三尸指人的“痴、贪、色”欲望产生的地方。《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认为,“三尸与人俱生,上尸喜好宝货千亿,中尸喜好五味,下尸喜好五色,常欲令人死。”《太上感应篇》中说,三尸神“一居人头中,令人多思欲,好车马”;“一居人腹,令人好饮食,[huì]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杀”。[1]

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