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炳森-抖音百科
刘炳森(1937年8月~2005年2月15日),字树盦[ān],号海邨[cūn],早年自号刘五先生,男,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书法家。[1] 刘炳森1937 年8月生于上海,幼年回祖籍天津武清县海自洼村生活,少时便名扬乡里。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修中国山水画专业,是“中国书法研究社”最年轻的社员。刘炳森毕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一级藏品的临摹复制、修复和研究工作,历任文物修复厂助理技术员,技术员,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等职。刘炳森曾复制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山东金雀山帛画、宋人册页《巴山下峡图》《山腰楼观图》等。后刘炳森拜京城隶书大家何二水为师,起于楷、主攻隶。20世纪70年代之后,正值盛年的刘炳森在书坛声名鹊起,成为国内中青年书家的领军人物。1988年起,刘炳森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后连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9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4][5][6][7]2005年2月15日,刘炳森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8]刘炳森著有《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隶书字帖、《鲁迅诗歌选》隶书字帖、《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刘炳森楷书滕王阁序》等,著有散文集《紫垣秋草》,编有《选字放大北魏刁遵墓志》等。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2] 刘炳森自然将行草书的灵动融入隶书,熔《乙瑛》《礼器》《石门颂》等汉碑于一炉,最终形成“刘炳森隶书的形式语言”体系。他的作品,在追求碑帖融合与汉碑语言方面多方探索,能够体现汉碑传承的经典性和审美表现的时代性,既能衔接历史,又充分贴近社会的普遍期待。他的楷书主要宗法颜真卿,曾在其业师何二水先生门下,精研《始平公》《魏灵藏》《郑羲下》诸碑,故其楷书作品亦有魏碑书法风格。概而言之,其楷书创作,善于融会,风格多样。[1]他书写的“户口簿”三字印在了北京居民户口簿的封面上。[9]刘炳森十分重视书法的基础教育,编写的《现行汉字隶书字汇》对于书法的规范化起了积极作用。在艺术创作中,他提倡书法艺术要崇尚真善美,倡导正确书风。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刘炳森先后出访多个国家,举办展览和讲学,为书法艺术的提高与繁荣,为国内外书法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5]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