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

吡咯与苯并联的化合物
[duǒ](Indole)是具有苯环吡咯环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分子式为C8H7N,又名氮杂[yìn]苯并吡咯[1]。吲哚主要存在于煤焦油以及天然花油,如茉莉花、苦[dèng]花、水仙花、香罗兰中,最早是由靛蓝降解而得[5]。吲哚在煤焦油中含量为0.1~0.2%,绝大部分集中于洗油馏分,在洗油中含量为1.6%,在[nài]油和蒽油中含量甚微[1]
吲哚为无色或淡黄色鳞片状结晶,暴露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加深,有强烈的粪便臭味,但很稀的溶液则具有花香味,能随水蒸气一起挥发。吲哚分子量为117.15,沸点为253℃,熔点为53℃,密度(19℃)为1.22g/cm3,能溶于热水、乙醇乙醚、苯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1]
吲哚可以通过Fisher吲哚合成法、Bartoli吲哚合成法、Leimgruber-Batch吲哚合成法等方法人工合成,也可以从煤焦油中提取[6]。吲哚主要用于香料和医药等领域,吲哚类的香料主要用于日用香精中,极微量用于食用香精[3]吲哚及其衍生物多用于制药,如吲哚美辛消炎效果很好,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4]。此外,吲哚还能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吲哚乙酸、吲哚丙酸均可作为植物生长刺激剂[1]

历史

吲哚化学是随着对靛青的研究开始发展的,继而转化为研究靛红,之后是羟吲哚。1866年,阿道夫·冯·拜尔锌粉将羟吲哚还原生成吲哚,1869年,他假设出了吲哚的结构,至今仍然被大家公认。直到19世纪末,某些吲哚化合物也仅仅是作为重要的染料来看待。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的吲哚兴趣逐渐增强,因为吲哚作为一个核心基团出现在了很多重要的生物碱中,如色氨酸植物激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