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庭栋

清代养生家
曹庭栋(1700年-1785年),字六圃,号楷人,自署慈山居士,浙江嘉善魏塘镇人。他是清代的养生家和文学家,以其养生学研究和实践而闻名。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老老恒言》,这是一本著名的老年养生专著。曹庭栋的生活态度恬淡,曾被举荐为孝廉,但他坚决拒绝了这一职位。他在学术领域涉猎广泛,尤其擅长养生学,并将自己的养生经验记录在书中。[1]

人物经历

曹庭栋生于1700年,少年时期体质虚弱,患有肺结核。尽管如此,他对学问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诗歌创作。在他的一生中,他曾两次被推荐参加朝廷举办的博学鸿辞考试,但他均选择放弃,专心于个人的学术研究。曹庭栋在家中堆土成山,名为“慈山”,并在周围种植花草树木,以此来侍奉母亲。他还曾在家中建造了一个小型的坟墓,并亲手种植了一片梅树林。曹庭栋在乾隆五年(1740年)成为举人。他的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他的许多作品都被收录进了《四库全书》。曹庭栋在晚年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他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出了一系列养生方法,并将其整理成册。这些方法既简单易行,又具有科学性。曹庭栋在1785年逝世,享年八十六岁。[2]

养生理论

曹庭栋在其著作《老老恒言》中提出了许多养生观点。他认为,饮食对于人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他提出,食物应该经过“三化”,即火化、口化和腹化,才能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他还特别强调,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和肠胃功能减弱,更需要通过烹饪将食物煮烂蒸熟,以便更好地消化吸收。在饮食习惯方面,曹庭栋建议人们要注意饮食的温度,尤其是在寒冷季节,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他还提醒人们,饭后不宜立即休息或运动,而是应该缓慢行走一段时间,帮助食物消化。此外,曹庭栋还非常推崇喝粥,他认为粥能够滋养身体,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他收集了许多药粥配方,希望借此帮助人们保持健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