绉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丝织品,这种纱,表面自然绉缩而显得凹凸不平,虽然细薄,却给人一种厚实感。1959年,在长沙左家塘44号楚墓中,出土过一块浅棕色的绉纱手帕,它向我们揭示了织制绉纱的奥妙,原来绉纱经、纬丝线的拈度和拈向不同,织成后绉缩相错,表面因此变得高低不平。绉缩的方法,后来有所发展。[1][2]
释义
拼音:zhòu shā
基本解释
运用工艺手段或组织结构,使表面呈现绉纹效应,质地轻薄的丝织物称为绉。形成绉纹效应的方法及工艺手段有 :利用不同捻度不同捻向的捻线配置;利用经纬纱线张力大小差异;利用不同原料,其收缩性不同,经后整理而起绉纹;采用轧纹整理;运用绉组织等。运用上述手法,经练、染、印或后整理,可使织物得到细微隐约或凹凸明显的皱纹效应。绉类织物光泽柔和,手感糯爽而富有弹性,抗皱性较好,表面具有肌理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