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有重要意义。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扩张、岩石圈演化等均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关。[1]它已经成长为地球科学的支柱学科,在此学科有突出贡献的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 发展简史
从19世纪开始,一些工业国 家逐渐开展系统的地质调查和 填图、矿产资源的寻找及开发利用促进了地球化学的萌芽。1838年,德国舍恩拜因首先提出“地球化学”这个名词。19世纪中叶以后,分析化学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渐完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原子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地球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美国克拉克发表《地球化学资料》一书。挪威戈尔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则》中指出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这使地球化学从主要研究地壳的化学纽成转向探讨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分布的控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