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明(1921—1989),女,原名陈寿萱,又名陈子英、陈黎洲,福建闽侯人。[1][2]1939年5月,在上海启秀女中读书时加入共产党。启秀女中毕业后,先后任上海光华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的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中共杭州工委书记等职。1945年10月,担任中共上海大学区委委员。1947年10月29日,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在狱中被害后,杭州爆发学生运动。1948年1月,共中央上海局调陈向明接替洪德铭担任中共杭州工委书记,担起领导学生运动的重任。在运动中,她强调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发动群众和开展各学校工作上,使浙大学生自治会的改选取得了胜利,并在许多学校发展了党员和党的外围组织Y.F,在杭高、艺专、省医学院、浙大附中等校建立党的支部。1949年3月,中共杭州市委(地下)成立后,陈向明任市委委 员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主要负责学校工作。解放后曾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1959年被错划为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正。后担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党组书记。曾荣获为纪念宋庆龄而设立的“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另有教授、博士等同名人物。 人物介绍
陈向明,女,又名陈黎洲、陈子英,福建闽侯人。民国23年(1934年)在上海启秀女中读书时接受了进步思想。一·二九运动爆发,年仅14岁的陈向明在上海参加示威游行,并在班级年刊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8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大学读书时,先后担任光华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的党支部委员、支部书记。毕业后,任中共上海学生运动委员会大学区委和社会区委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崇明县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杭州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参加领导了上海和杭州地区的学生和工人运动。 个人生活
1949年7月,南下福建,创办《福建青年》。1951年冬调回上海,任共青团华东委员会常委兼学校工作部部长,并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