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原湘(1760—1829),清代诗人、书画家。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工骈、散文,兼善书、画。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著有《天真阁集》。[1][2]
幼年时,孙原湘随其父孙镐任居奉天(今辽宁)、山西,青年时已名噪京都。[3]孙原湘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假归得病,遂不复出。晚年家居,并曾在各地主讲书院。[4]孙原湘和夫人席佩兰都是“性灵”派首领袁枚的“诗弟子”。他论诗也同袁枚一样,认为“性情”是“主宰”,而“格律”则是“皮毛”。[4]孙原湘前期诗歌多是对名山大川壮观的描写,表现得信心十足、斗志昂扬;后期诗歌则转向对科举的所思所感,对身边家人、朋友的关心,对日常小景的描述,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得柔和、细腻,体现出性灵特质。[5] 孙原湘诗词在总体上秉承性灵派所主张的“真”的风格特征,创作好使才气,自写性灵,但风格奇俊,笔力健举,与袁枚颇不相同,自成一家。[4][5]
人物简介
孙原湘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卒于清宣宗道光九年,享年七十。幼时即有神童之誉。4岁就能诵汉、魏、晋及唐李杜的诗,8岁学习《孟子》、《论语》、四经、三礼,后随其父孙镐任居奉天(今辽宁)、山西,所历名山大川皆发之歌咏,青年时代已名噪京都,却屡试不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