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201弄2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旗手的革命文学团体[1],成立目的,一是同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二是为共产革命思想带来重大影响,引领大批优秀的中国作家走上革命的道路[4][2]。左联以“停止内战,加强团结”为方针[5],提出了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创办机关刊物,与各革命团体建立联系等17项提案,并通过了左 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鲁迅、夏衍、钱杏邨为主席团成员,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cūn]等7人为常务委员[6][1]。 1927年,第一次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2]。1928年,在上海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围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展开论争,同年7月,周恩来获悉论争此事后,决定采取有效措施停止文化界的这场内部争论,组成一个共同对敌的文艺团体。1929年10月至11月间,冯雪峰同鲁迅商谈成立左联的事情[5],次年3月2日,左翼作家联盟成立[6][2]。1930年9月18日,北方左联成立大会在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礼堂召开[7],1933年4月,成立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总同盟广州分盟[8],同年9月,恢复左联东京分盟[9]。1936年春,为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根据相关指示,解散左联,全力推动各界抗日救亡活动[2]。 左联自成立后陆续出版了许多刊物,比如《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等[10]。作者鲁迅、瞿秋白、郑振铎等人发表了许多作品,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等等[10][1]。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左翼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进程所作出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中传播进步思想、促进抗日救亡运动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左翼文化运动不仅取得辉煌的成就,而且锻炼出一支坚强的战斗队伍,许多人后来成为党在思想理论界和文艺界的领导骨干[11]。 成立背景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并发动“四一二事变”,标志着国民党右派已经变成了反动派。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大规模逮捕、杀害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