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则(?-1048),乃北宋仁宗时期河北士兵起义的杰出领袖。他出生于涿州(今河北涿县),后因灾荒流落至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无奈之下卖身为牧羊人,饱尝生活的艰辛。之后,王则投身于宣毅军,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能,逐步晋升为小校。在此期间,他接触并加入了弥勒教,潜心研习五龙、滴泪等经卷,在宗教信仰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力量。 王则原本计划在庆历八年(公元 1048 年)元旦举事,然而计划不幸泄露。为把握时机,他果断提前行动,于庆历七年(公元 1047 年)冬至日在贝州毅然发动兵变。在这场起义中,王则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果敢的决断力。他们迅速捕拿知州张得一,随后王则被众人推举为东平郡王,建立国号为安阳,年号定为得圣。参与起义的战士们满怀豪情与斗志,在面部刺上 “义军破赵得胜” 的字样,彰显出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场起义引起了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视。次年,朝廷派遣明镐、文彦博率领重兵围攻贝州。经过激烈 的战斗,贝州城最终陷落。王则不幸被俘,被押解至东京(今河南开封)。在那里,他遭受了残酷的肢解之刑,壮烈牺牲。王则领导的这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在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当时底层民众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1] 人物简介
王则(?-1048 年),出生于涿州。在那个时代,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王则心怀正义,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