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铳

明清时期对火绳枪的别称
[chòng],是明代中国对境外传入的欧式火绳枪的通称,又被称为鸟嘴铳、鸟枪等[1]。鸟铳由铳管、瞄准装置、枪机、弯形铳托等部分构成,并配有由准星和照门组成的瞄准装置[2],可双手持握发射[1],其铳管长度与口径之比大约在50:1至70:1之间,长铳管可以使火药在铳膛内充分燃烧,使弹丸射中更远的目标[2]
鸟铳因能射落飞鸟而得名,明朝范景文《师律》中记载:“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2]
鸟铳传入中国的来源有五种说法,一是从日本传入鸟铳,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中记载:“此器中国原无,传之倭寇”;二是从西方传入鸟铳,郑若在《筹海图编》中记载:“鸟铳之制,自西蕃流入中国其来远矣,然造者多未尽奇妙”[2];三是认为东南亚人,主要是通过爪哇人缅甸人和安南人传入鸟铳;四是认为来华定居的土耳其人传入鸟铳;五是认为朝鲜人将鸟铳传入中国[3]

名称来源

鸟铳因为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明朝范景文撰的《师律》中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名鸟嘴铳,因其点火结构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