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沛霖(?-1863年12月6日),字雨三,安徽凤台人,晚清军阀人物。[3][1]
苗沛霖生于清嘉年间,家境贫困,三十余岁考取秀才,但并未获得官职。1853年,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苗沛霖在家乡凤台县武家集倡导“修筑营寨”“囤积粮食”“训练士兵”,但是没人响应他。于是,他就去投靠捻军,不久后脱离。之后,他向清朝寿州知州金光筯请求训练乡团,金光筯没有理会他。1856年,捻军举行雉河集会盟后于5月到达凤台,苗沛霖打出“抵御捻军”的旗号当上了练长,后多次打败捻军,势力逐渐强大。1857年,他倚仗自身势力,对清军和捻军之间的战争采取观望态度,后来捻军被清军打败,同年11月,苗沛霖接受了清军的招安,成为胜保的部下,12月,苗沛霖开始配合清军绞杀农民起义军,并在涡河沿岸劫掠。1858年,苗沛霖四处征战的同时建设圩墙。1859年,苗沛霖先后斩杀捻军领袖任乾、陆连科等人受到清朝廷嘉奖。1860年1月,苗沛霖配合清军收复临淮关,被特授盐运使。10月,英法联军进攻京城,苗沛霖没有接受朝廷的调遣去保卫京城,还自称“河北天顺王”,建立了似安徽为中心地,跨皖、豫两省的割据政权“天顺王国”。1861年,他以“寿州擅杀案”为借口,对寿州发起围攻,同年2月与捻军和解,开始反抗清朝廷。1862年,苗沛霖与反清势力围攻颍州府城失败,被迫撤出寿州回到凤台。1863年,因为不满清朝对他势力的削减,他的部队再次反叛,5月进攻蒙城,7月攻下寿州,10月击败康锦文,12月1日,苗沛霖的部下献出蚌埠投降,6日,清军攻入蒙城,苗沛霖死于乱军之中。[3][1]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池子华评价苗沛霖是中国近代由团练成为军阀的典型,三次反清、两次反太平军,既打捻军、又打清军、太平军。苗沛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军阀,一个毫无原则的武夫,能随时与任何人结盟,并以制造分裂为自己的事业服务。[8][2]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将苗沛霖定义成“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军阀”。[9]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