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古寺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初名“甘霖院”,有大殿及两厢,殿后偏东有“福泉井”,早于寺开凿,中国古寺往往依水而建,依井而建,因为古时水源是建寺之本,故将其改名为福泉寺,意喻“善福之源泉”。 简介
明嘉靖年间(1522—1366),此地处于东海沿岸,福泉古寺毁于倭乱。明万历元年(1573)重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再建大殿,其后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均续修。清同治元年(1862)寺毁,仅存明隆庆五年(1571)所铸古钟一口,钟高1.62米,周长3.4米,重1600公斤。寺内原有比丘尼多人,解放后陆续还俗参加社会生产活动。“文化大革命”中佛像遭毁,房屋被移作他用。1978年后落实政策归还寺产,至1993年正式归还福泉古寺使用。1997年由僧人和居士组成福泉寺管理小组,改为僧寺,边开放边修复。1998年新建大雄宝殿、山门、寮[liáo]房等建筑。1999年,经南汇县人民政府批准,重新登记为佛教寺院。2002年2月新建玉佛楼。2010年再次全面整修,改山门由西向为南向,重修山门、三层天王殿,左右厢房等仿古建筑,使福泉古寺焕然一新,复兴重光。 福泉古寺有镇寺三宝,分别是隆庆钟、福泉井与宋银杏。隆庆钟钟上有竖版“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图永固”三行大字,除佛像外,多为捐赠信众的姓名,落款有“上海县十九保信士”,估计此地原为上海县十九保所在地。隆庆钟的钟铭为“大明隆庆五年岁次辛未六月二十五乙卯吉日无锡县铸户梅应麒同男梅景阳铸造”,此后还有“本寺报荐先师祖道芳先师德洪先考徐绅妣顾氏,永宁寺僧真睿、性义、永应”等字样,未知此永宁寺是否是福泉寺的另一别名。1981年南汇县人民政府以古钟为名在福泉寺西面数里处建立公园,并特设钟亭。1986年3月,福泉寺古钟由南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2月9日,“古钟”回归福泉寺,复制品存于钟亭内供参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