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杆菌

引发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又称为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是引发气性坏疽这一严重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是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属厌氧芽胞杆菌属。[1]
产气荚膜杆菌两端钝圆,无鞭毛,但有荚膜。长度在4—6微米,宽度为1微米。其形成的芽胞为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接近极端,宽度不超过菌体本身。产气荚膜杆菌的生长需要较高的营养条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42—47℃。在牛乳培养基中,该菌能分解乳糖,产生大量的酸和气体,其显著的“汹涌发酵”现象是该菌的一大特点。[2][1]
产气荚膜杆菌主要通过创伤进入人体并致病,能产生多达12种不同的外毒素(以a、β、γ等表示),包括肌肉毒素、神经毒素、卵磷脂酶和溶血素等。根据外毒素的种类和组成不同,该菌可分为A、B、C、D、E、F六型,其中A、C和F型对人类具有致病性。A型主要引发气性坏疽食物中毒,而C型和F型则可能导致坏死性肠炎等疾病。在各种毒素中,a毒素(卵磷脂酶)尤为重要,它能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对多种细胞的细胞膜造成损伤,进而引发溶血、组织坏死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此外,透明质酸酶和胶原酶能破坏细胞间质,分解皮下组织肌肉组织的胶原纤维,导致组织崩解,为细菌和毒素的扩散提供便利。此外,该菌还能产生蛋白酶DNA酶和肠毒素等其他有害物质。[2]

特征

梭状芽胞杆菌类属,是厌氧、无动力、能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两段钝圆,芽孢大,卵圆形,位于次端,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并可引起厌氧性蜂窝织炎泌尿系感染食物中毒。存在于人粪及温血动物的粪便内,可作为粪便污染水体和土壤的指示菌。此菌具有芽胞,污染水体后存活时间较长,对氯等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如水体内未检出粪大肠菌群粪链球菌而仅检出此菌,说明该水体以往曾有过粪便污染。产气荚膜杆菌作为判断土壤是否被粪便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示菌。通常用产气荚膜杆菌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