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二十岁男子加冠的礼仪,即中国古代的成人礼,属“五礼”中的嘉礼。[1]但有时出于政治的需要,天子、诸侯的冠礼可以提前举行。[2]《礼记・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认为冠礼是礼的始源。[3] 我国古代冠礼的仪式,文献记载最详细的是《仪礼・士冠礼》。[3]清人张尔歧《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将冠礼的程式分为三大段十八节:第一段,冠期前事。包括五节:筮[shì]日、戒宾、筮宾、宿宾及赞冠者、为期。第二段,冠日之事。包括九节:冠日陈设、主人与宾各就内外位、迎宾及赞冠者入、初加、再加、三加、宾醴[lǐ]冠者、冠者见于母、宾字冠者。第三段,冠礼既成后诸事。包括四节:冠者见兄弟赞者姑姊、冠者见君与乡(卿)大夫乡先生、醴宾、送宾归俎[zǔ]。[3] 冠礼是中国古代伦理教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促进个体德性养成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成年礼教育,冠礼以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为基础,通过仪式活动来强化个体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向其传输与其身份与角色相应的道德规范,促进个体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4]
来历
弱冠指男子20岁,也称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