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尸国

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迦尸国(梵文:Kāśī,意为“光明之城”),又名婆罗[niè]斯国或波罗奈国,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存在于铁器时代。该国因盛产名为“迦尸”的竹子而得名,位于恒河流域,首都为波罗奈(今瓦拉纳西)。迦尸国东以松河为界,国境约相当于今日的印度北方邦东部。
迦尸国在吠陀时期的印度经典中有所记载,建国于公元前六世纪。在考底利耶的时代,迦尸国是吠陀学和世俗教育的中心。《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载,迦尸国国都波罗奈西临殑伽河,城市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人口众多,家境富裕,拥有丰富的奇货。人们性格温恭,重视学习,多信外道,少敬佛法。国内气候和暖,农业发达,果木丰富,草木茂盛。据《本生经》记载,波罗奈是当时印度最富裕的城市。

基本信息

“迦尸国”为梵文Kāśī的音译,英文Kashi,该国因盛产名为“迦尸”的竹子而得名。该国名又作“婆罗痆斯国”(梵文Vārānasī),是将都城名作为国名称谓。佛教典籍中又作:伽尸国、伽翅国、迦夷国、迦赦国、伽奢国等。意译为光有体国、芦苇国等。
迦尸国是古代印度的十六大国之一。在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印度半岛北部和中部的恒河平原上,小国聚落林立,当时有十六个初具规模的国家,统称“十六大国”,其中包括:恒河北岸的[jiāo]萨罗国、迦尸国、末罗国、跋[zhī]国等,南岸的摩揭陀国、鸯伽国等。迦尸国北部与憍萨罗国毗邻,南部与摩揭陀国隔恒河而望。传说在佛陀时代之前,迦叶佛之世时,为汲毗王(梵Kiri)所治。到了佛陀时代,在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胜军王)即位之前,迦尸国已经被憍萨罗国所吞并,之后又随憍萨罗国并入摩揭陀国,但该国的名称一直流传到玄奘西行(公元7世纪)之时。《大唐西域记》卷七这样记述该国:“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宝盈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