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奇龄-抖音百科
毛奇龄(1623年~1716年),原名甡[shēn],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绍兴府萧山县(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二十四年引疾归里,专事著述。毛奇龄亦工词,并擅骈、散文,都自成家数,著述甚富,仅《四库全书》著录者就有52种,《西河合集》400余卷,系诸子及门人所编。[1] 毛奇龄出生在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家庭。他从小养成了勤学苦读的习惯。毛奇龄5岁开始读《四书》,8岁开始读《五经》,每天从晨光微客一直读到暮色檬陇,经过几年时间的苦读,就把当时读书必读的几本书读得滚瓜烂熟。因为家境比较清贫,毛奇龄家书籍不多,他常到藏书很多的祁家借书阅读,并且一定按时日还,决不拖延。毛奇龄十三岁应童子试,陈大樽看后不禁拍案叫绝,断定毛奇龄将来一定成就非凡。[2] 明末诸生,毛奇龄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zuǎn]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毛奇龄与弟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及陈撰均为其徒弟。[3] 生平简介
毛奇龄四岁识字,由其母口授《大学》,即能琅琅成诵。少时聪颖过人,以诗名扬乡里,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一,被视为“神童”。当 时主考官陈子龙见他年幼,玩笑说:“黄毛未退,亦来应试?”毛奇龄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众人皆惊。明亡,哭于学宫三日。后曾参与南明鲁王军事,鲁王败后,化名王彦,亡命江湖十余年。明亡,清兵南下,他与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避兵于县之南乡深山,筑土室读书。毛奇龄生性倔强而恃才傲物,曾谓:“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评判言词过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罗织罪名,遭几度诬陷。后辗转江淮,遍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赖友人集资向国子监捐得廪[lǐn]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参与纂修《明史》。其间以《古今通韵》1卷进呈,得到赞赏,诏付史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两膝肿胀,关节僵硬,辞职归隐,居杭州竹竿巷兄长万龄家,专心著述。曾结识汤斌,与阎若璩等多有辨难。从学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毛奇龄70岁时,自撰墓志铭,提出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