堇鼎

西周早期青铜器
堇(jǐn)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真品藏于首都博物馆。经考古论证,周武王灭商后于公元前1045年分封燕国,就在琉璃河境内。

文物介绍

1974年北京琉璃河253号墓出土,堇鼎通高是62厘米,口径47厘米,折沿方唇,口微敛,折沿,方唇,直耳,鼓腹,兽蹄形足。
器内底有三个圆形浅洞,分别与三足相对应。两耳外侧各饰一组两头相对的龙纹,口沿下饰一周由六组兽面组成的兽面纹带,每组兽面纹均以凸起的扉棱为中轴的鼻、额组成,三足根部各饰一组兽面纹,兽面纹下饰以三道弦纹。
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记述了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太保奉献食物的事,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而自己留在宗周辅王室的记载,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堇鼎当之无愧地成为北京城历史之源的见证。堇鼎造型凝重,纹饰古朴,气势宏伟,其器形、风格、铭文、字形与黄河流域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完全相同,说明了三千多年前,北京地区已具有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中原地区在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如此巨大精美的青铜器,也反映出西周时期北京地区冶矿与铸造行业规模之大和生产技术的高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