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创建同名条目
条目
历史版本
编辑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会引起
小肠
和大肠感染或
溃疡
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和
克罗恩病
是炎症性肠病两种主要类型。女性和男性发病率相当,大多数患者在15~40岁初次发生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 这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与
肠道菌群
和免疫等因素。溃疡性结肠炎会造成
便血
。患者大便出现黏液和
脓液
,还可能出现发热和腹痛等症状。一些患者的溃疡性结肠炎每过几个月会复发,某些患者的病情一直延续,还有些患者很少发作。克罗恩病会造成腹痛、血样便及食欲下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会发生吸收不良,从而造成贫血和体重减轻。还有些患者会发生直肠出血、
直肠脓肿
以及直肠裂隙和瘘管。进展期还可能出现堵塞。 患者身体的其他器官也会被感染,造成如
关节炎
、皮肤类疾病以及眼睛发炎等疾病。一线治疗常采用
柳氮磺吡啶
。尽管长期服用该药物被认为是安全的,但有些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及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对于药物治疗没有明显效果的患者,最后的选择是手术切除大肠。对于全
肠炎
患者,20~25年后其患上癌症的概率高达30%~40%。因此,推荐手术切除
结肠
来治疗极其严重的病例。少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多数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中相当部分患者 在其
病程
中因出现并发症而手术治疗,甚至多次手术,预后不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内科、普通外科
病因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已知肠道黏膜
免疫系统
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过程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这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与
肠道菌群
和免疫等因素。
环境因素
这里将患者的肠道比作“温室里的花朵”,外界环境变得越来越清洁,儿童期肠道免疫系统接受的外源刺激减弱,形成的“免疫耐受”就会不完善,其后对肠道抗原刺激的“风吹雨打”便经受不起。
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炎症 性肠病不仅是多基因病,而且也是遗传异质性疾病(不同人由不同基因引起),患者可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刺激到该
遗传基因
而发病。
感染与菌群因素
有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是针对自身存在的
肠道菌群
的异常免疫反应而引起的。
免疫因素
由于免疫调节紊乱或以上其他因素的持续刺激,患者自身免疫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以自限而发病。可能由于免疫反应类型不同,最终导致组织损害的表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