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

盛行于隋唐时期的传统工艺品
1
4
灯彩,又称为“彩灯”“花灯”,俗称灯笼,[1]一种具有照明、装饰美化环境,渲染喜庆气氛,中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传统民间工艺品。[3][4][5][6]
灯彩起源有多种说法,室内的灯彩工艺至迟始于南北朝[7]兴于汉代[4]盛行于隋唐[7]经过历代匠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灯彩品种,[8]有宫灯、纱灯、龙灯、走马灯等。[9]灯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青海等地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地方灯彩。[10]
灯彩与普通灯笼相比,追求美观绚丽,用料讲究,外形多样,配有各种精细复杂的装饰,用连年有余、龙凤呈祥、福寿延年等喜庆图案,糊裱彩色绸纸,使灯光显出五彩,突出代表是元宵花灯。[5][6][11]早期的灯彩主要是用来照明,[12]汉代以来,开始用于"燃灯供佛",[13][14]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等祈福活动。[3][12]汉代,因灯的字音和“丁”相似,在灯上铭写“宜子孙”,作为祈求得子的吉样之物。[15]随着电灯的发明,灯彩逐渐失去照明的功能,主要用于烘托气氛、装饰吉庆。[5][16]
灯彩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反映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思想、愿望和习俗,[15]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文明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7]1994年中国彩灯博物馆正式开放,[18]2006年仙居灯彩、秦淮灯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9][12]日本青森灯笼节、[20][21]韩国燃灯会、[22]英国休斯顿国际彩灯节、美国休斯顿冬季梦幻彩灯节等,都能看到中国灯彩工艺或中国彩灯。[23][24]

起源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