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1]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吸纳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民族危机。[2]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在得到慈禧太后的默许后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口号为“自强”,后期(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口号为“求富”。前期创办军事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福州船政局等;后期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企业,如轮船招商局等。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大力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设置翻译馆、翻译外国书籍。在外交方面,洋务派成立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3]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等满族宗亲贵族官员,在地方则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2][4] 历史沿革
18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了《海国图志》一书。并且明确在书中阐明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訢、文祥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