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建筑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地区众多民族普遍采用的传统居住形式,最早可溯源至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1]现在主要流行于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其他地区少数民族也有干栏,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多。[1]
干栏式建筑,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堆放杂物,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干栏式建筑非常适应南方的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具有防震功能,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住居文化。[2][1]
干栏式建筑因各民族丰富的建造文化而精彩纷呈,依据楼面与地基的关系,主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傣族侗族哈尼族等民居为代表的全干栏,整个建筑架空抬离地面,也称栅居;另一类是以苗族壮族土家族等民居为代表的半干栏,通常建筑主体直接坐落在地面上,只有厢房或局部体量架空于坡地之上,俗称吊脚楼[2]

历史发展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