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绍曾(1914-2004.05.27),男,1914年11月生,江苏省东海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著名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我国老一辈的音乐教育家、著名声乐教授。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教务处处长、工会主席、图书馆馆长。 人物生平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谢绍曾遂弃学赴抗战后方,经武汉、长沙等地,于1938年到达湖南湘乡,在湘乡民众教育馆搞文艺辅导、教唱歌曲,组织并指挥歌咏队,画宣传画。同年受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班主任、原国立音专教授吴伯超先生之聘,前往桂林该训练班教声乐。1939年桂林快沦陷时,谢绍曾到重庆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教声乐,同时在国立歌剧学校和重庆师范教声乐。经常参加各种社会音乐活动。在怒吼合唱团教歌并担任指挥。为推动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谢绍曾教授作为筹办人之一,与重庆音乐界、戏剧界人士一起,于1941年共同组织了“中国实验歌剧团”。1942年初与1943年初在重庆两次演出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民反战的歌剧《秋子》,谢先生为导演团成员之一,并兼任声乐指导。自1943年2月起,谢绍曾先生先后任教于重庆国立音乐院分院、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声乐、音乐欣赏、音乐史等课。期间经常与进步学生联系,支持学生运动。曾在苏州地区掩护我地下党工作人员,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援助。曾在学校鼓励部分学生前往解放区参加革命。在全国解放前夕,积极参加迎接解放的护校运动。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任,谢绍曾担任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即今天的上海音乐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兼教务主任,并被光荣地聘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批教授。他三十五年如一日,全力协助贺绿汀、向隅、丁善德等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文艺必须遵循的“双百”、“两为”方针,不断完善教学大纲,指定实施教学计划,日益规范教务管理,着力狠抓教材建设,适时推进教学改革……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呕心沥血,为振兴上音,使学校能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稳步跻[jī]身世界同类学校前列蜚声海内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主持、创办成 人教育成绩突出,谢绍曾曾受到国务院文化部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