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达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陈国达(1912.1.22~2004.4.8)是广东省新会县人,地质学家,活化构造学说和递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他于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1946年升任中山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起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国达最突出的贡献是于1956年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找矿,取得显著成效。国际地质界称他为"地洼学说之父"。地洼学说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2004年4月8日,陈国达逝世,享年93岁。

人物生平

1912年1月22日(民国元年),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由于家境贫寒,幼年就跟做阴阳先生的父亲在野外跑,对大自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春,在姐姐的资助下,13岁的陈国达考入新会第一中学。 1930年考入中山大学地质专业,每逢寒暑假回家,他便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新会县考察山川。
1932年,陈国达写出《广东新会地质试勘》这篇处女作,寄到国立北平研究院,竟获得了该院当年的地质矿产研究奖金。1933年,他又将自己在广州附近考察得来的资料写成《广州三角洲问题》的论文,寄给上海科学杂志》。不久,他收到中国科学社的一笔奖金和一枚刻有“格物致知,利用厚生”的金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