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西顿公会议

卡尔西顿公会议
卡尔西顿公会议 Council of Chalcedon
451年由东罗马帝国皇帝马西安在小亚细亚卡尔西顿(Chalcedon)召开的基督教世界性主教会议。旨在否定449年以弗所强盗会议,镇压一性论派。东部各教会均派主教或代表参加,约520人到会。会议重申*《尼西亚信经》及其在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中的定稿本,谴责欧迪奇(Eutyches380-456)关于耶稣基督只有神性没有人性的说法,赞成罗马主教利奥一世关于道成肉身的说法,并规定为信条。此外对教会纪律、诉讼程序和教产作了较详细规定。宣布奴隶未经其主人同意不得入修道院,教士信徒不得结党谋反,不得到另一教区避难。会议还宣布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与罗马主教在教务上有同等权力。一些不服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一性论派教会则分裂出去而独立。

简介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解决了三一论问题后,基督论即成为4~5世纪神学争论的中心。主张一性论的代表人物优提克斯被 448年君士坦丁堡教会会议判为异端,优提克斯利用政治关系唆使皇帝提阿丢斯二世于449年召开以弗所会议(即后世天主教会所谓“强盗会议”)进行翻案。提阿丢斯二世死后,其继位者马吉安和女皇普尔凯丽娅为迎合当时在东西方教会中均占优势的二性论派(主张基督具有神、人二性),以平息帝国境内的教会争端,召开了此次有 600余名主教参加的公会议。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也派代表出席。会议推翻了“强盗会议”的决定,重申以前三次公会议的结论,再次将一性论斥为异端,并革除优提克斯教籍。会议接受利奥一世的“教义书信”,规定基督为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有真实的神性和真实的人性;其神人二性“不混、不变、不分、不离、同存于一个位格之中”。这就是被后世大多数教会承认为正统基督论的最初公式,称“卡尔西顿信式”。会议提高了罗马主教的地位,同时又批准君士坦丁堡牧首在东方教会中的领导地位。但罗马教会对后者始终不予承认,此乃为东西方教会长期分裂的症结。

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