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

人体前脚跗骨与趾骨间管状骨
1
2
跖骨(英文名:Metatarsal Bones)[1]是前脚的关键骨骼结构,由从拇趾到小脚趾依次编号为1至5的五块细长骨头组成,跖骨近侧为底,中部为体,远侧端为头,位于足后部的跗骨与趾骨之间。这些骨头中,第一跖骨较短且厚,第二跖骨最长,而第五跖骨基底具有较大的外侧扩展,为肌肉提供附着点,并在足外侧边缘中点处形成可感知的骨性隆起。跖骨连接着内侧、中间和外侧楔骨以及骰骨的远端,并与五个脚趾的近端指骨相连,构成跖趾关节,同时支撑在地面上形成脚掌前端。作为下肢和脚部肌肉的起点和止点,跖骨在人体行走、站立等动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可能会遭受骨折、脱位等多种病变。[3][5]
跖骨的发育始于受精后五周的胚胎期,此时肢芽形成,中胚层开始缩合并逐渐发育为下肢的肌肉和骨骼结构,其中侧板中胚层是形成包括跖骨在内的骨骼的关键部分。在接下来的6至7周,侧部缩合并软骨化,而到了9周,初级骨化中心开始形成,标志着跖骨等骨骼的进一步成熟。[3]
跖骨不仅在结构上作为肌肉的主要插入点,还在功能上是足弓的重要组成部分。足弓分为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这些结构共同起到支撑体重和推进步行的作用。在步态周期中,跖骨承担着重要的负重任务,特别是第一跖骨,它承受了大约30%至50%的体重。此外,第一和第五跖骨还具有一定的活动度,能够适应不平坦的地表,确保行走的稳定性和舒适性。[3]

形态结构

跖骨是足部的重要骨骼结构,由五块骨头组成,从内侧开始依次编号为跖骨I至V。每块跖骨都具有一个骨体和两个末端,并展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和各自独特的特点。[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