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拦截卫星-抖音百科
拦截卫星是一种人造卫星,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卫星或其他航天器。这类卫星具备变轨能力和追踪识别装置,以及各种类型的杀伤武器。拦截卫星的工作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地面站跟踪敌人卫星,测定其轨道,确定发射拦截卫星的时间;其次是将拦截卫星送入与敌星相近的轨道,并进行机动变轨靠近目标;最后是通过自身的爆炸、发射火箭、激光或高能粒子束等方式进行攻击[1][2][3]。 历史沿革
发展现状
5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核导弹。它利用核导弹飞至大气层外,借助核导弹在高空爆炸产生的毁伤效应,击毁在外层空间运行的卫星。1959年美国首次进行高空核爆炸,利用核辐射、热辐射和电磁脉冲辐射等核爆炸效应能量,从事反卫星武器的试验。美国空军在1959年、海军在1962年,分别从B-47轰炸机和F-4战斗机上进行过反卫星发射实验。1964年,美国部署雷神陆基反卫星核导弹。1965年,美国空军还制定过“载人轨道试验”反卫星计划,释放武器的方式包括轨道对地面和轨道对轨道。由于核导弹攻击敌方卫星时,也会导致己方卫星在通过核辐射效应区时受到伤害,因此美国从70年代后期,重点转向研制动能和定向能非核反卫星武器。1959~1986年,美国大约进行了36次反卫星武器拦截卫星以及与之有关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