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之幽灵

1908年拉威尔创作钢琴曲
《夜之幽灵》(法语:Gaspard de la nuit)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于1908年创作的钢琴音诗,包含三个乐章:《水妖》(Ondine)、《绞刑架》(Le Gibet)和《幻影》(Scarbo)。这些作品灵感来源于贝朗特的诗歌,全曲的结构类似于奏鸣曲。拉威尔出生于1875年3月7日,在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他的父亲是一位有瑞士血统的法国工程师,曾在西班牙搞铁路建设,并在那里遇到了他的妻子马丽·德劳特。拉威尔的父亲热爱音乐,希望培养他的两个儿子成为音乐家,但只有莫里斯走上了这条道路。《幻影》乐章被誉为拉威尔作品中最难的曲目,拉威尔更表示创作此作品是要超越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难度。

作者介绍

1875年3月7日,杰出的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出生在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父亲是个有瑞士血统的法国工程师,曾应聘去西班牙搞铁路建设,在那里认识了一位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姑娘马丽·德劳特,他们结成夫妇。小拉威尔出生才几个月,全家迁往巴黎。三年后,添了弟弟爱德华。父亲爱好音乐,想培养两个儿子成为音乐家,结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这条通路。
拉威尔七岁开始学钢琴,进步很快,十四岁考入巴黎音乐院钢琴预科,两年后升入贝里奥老师的钢琴班并同佩萨尔学习和声。在班上结识了与他同岁的西班牙学生瑞卡多·维涅,他深深羡慕维涅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曾狂热地苦练以求赶上,但由于常常被懒散的情绪支配,这种兴之所至的热情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自此维涅成了他的终身好友,总是热情地演奏他的新作。这时,拉威尔对作曲十分热心,最早写达的两首钢琴曲《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经显示出他的个性。1897年,他又向盖达尔日学对位,问福莱学作曲。
刚进音乐院不久,拉威尔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演出的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和爪哇加美朗乐队演奏的东方音乐,深深吸引了这位十四、五岁的音乐院学生。后来,他又接触到法国作曲家夏勃里埃尔色彩性的和声以及艾立克·萨蒂的新奇怪诞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创作。在他自己的习作中,也开始探索一些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乐院中“名声不佳”。佩萨尔是位良师,他总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福莱也充分认识到拉威尔不同凡响的创作才能,即使是这两位开明的教师,都感到他的音乐思想太放肆,他所运用的和声手法也过于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