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河,又名淮河,古称潍水,位于山东东部,[1]潍河源出临沂地区的箕山、屋山,北流经五莲、诸城、高密、安丘、寒亭等县区,至昌邑县注入渤海,长194.6公里。潍河上游穿行山区,河床比降大,汛期最大流量可达5500立方米/秒;安丘山往下,河床比降明显变小,有汶河汇入,水流平缓,易于航行。[2]
潍河属季节性河流,每年1~2月为结冰期。潍河沿途支流较多,自莒县流经诸城,注以析泉水、涓水、淇水、卢水,再下则有百尺河、渠河、浯[wú]河、汶河、太祖河等一并汇入,河水流量大增。潍河上游多为山区,中游为丘陵、盆地,下游为平原,临海多为盐碱地。其自然地势走向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沂山海拔1032米,最低点入海口处附近,高程不足1米。潍河主干道上游河底多为砂砾石堆积,且两岸形成20—50米宽河阶地,河道顺直,区间长47.6公里,落差162.9米,平均比降1/293,坡度陡峻,水流湍急,冲刷力大,河流有明显的下切作用。中游大部为丘陵地带,河谷随地势变化,时有开阔,时有弯曲,时有较狭窄,河床多以粗砂为主。右岸有高1—5米的风化山丘、沙丘,汪湖河口至枳沟,河内有沙岛。下游河床宽阔,堤高4—5米,堤距最宽处约4公里,河道多弯曲。潍 河流域东邻黄海,北临渤海莱州湾,西南与内陆相联。[3][2][1] 清末至民国初期,潍河航 运已具一定规模,离海口不远的下营逐渐形成有着南北两个码头的港口。夏秋时节,小于10吨的木船可逆水行至黄旗堡与胶济铁路潍河大桥一带。1922年烟潍公路建成后,潍河出现了公路渡口。1949年后,对潍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沿河建起了拦河坝6座,排水涵闸54座,灌溉引水闸25处,公路桥7座,铁路桥2座,大中型水库18 座(总库容23.49亿立方米),其中:县境内拦河坝2座,排水涵闸3座,灌溉引水闸2处,公路桥4座,铁路桥2座,峡山水库1座,库容13.7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04亿立方米。潍河不仅能防洪、排灌、发电、养殖,而且缓和了沿海一带人、畜吃水的困难局面。数千年的“坏河”,终于开始造福于人民。从1974年以后,金口大闸以北,潍河河道干涸,常常终年无水。[3][2][1] 源头考论
《水经》云:“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水以山名。清乾隆《莱州府志》载:“淮河即潍水”。《汉书》“潍”字作“淮”。今潍河上游沿岸百姓仍习称淮河,在墙夼水库岸边有南、北淮河村名,所以,有上淮下潍之称。潍河,自成一水系,发源、流经临沂、日照、潍坊3市10个县(市、区),至昌邑市渔尔堡注入渤海,总流长246公里,流域面积6493.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