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地亚

印度泰米尔三王国之一
潘地亚(泰米尔语:பாண்டியர்),又称潘地亚王朝,是古代印度南部的一个泰米尔人国家,存在于公元前6世纪至1345年,国祚超过一千八百年。潘地亚王朝是印度泰米尔三大王国之一,与遮娄其王朝和切拉王朝并称。潘地亚王朝的统治者最初信奉耆那教,后来转向崇拜湿婆神。[1]16世纪中叶,潘地亚王国灭亡。[2][3]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潘地亚王朝的起源和时间线尚难以确定。早期潘地亚酋长们统治的国家(潘地亚纳杜,核心区域位于马杜赖地区)包括内陆城市马杜赖和南部港口科卡伊。潘地亚人在古代泰米尔诗歌(桑加姆文学)中被颂扬。希腊-罗马文献(早在公元前4世纪)、阿育王的铭文诏书、带有泰米尔-婆罗米文字的硬币以及泰米尔-婆罗米铭文表明,潘地亚王朝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早期一直存在。早期历史中的潘地亚酋长们逐渐从酋长国转变为王国,这一转变似乎发生在随后的时期。早期历史中的潘地亚酋长们,与切拉和遮娄其一样,被称为“三王冠”(mu-ventar)的统治者。他们传统上以位于泰米尔纳德邦内地的卡鲁尔、马杜赖和乌拉伊乌尔为基地。这些强大的酋长国在早期历史中的南印度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切拉、遮娄其和潘地亚之间的频繁冲突在古代(桑加姆)泰米尔诗歌中有详细记载。切拉、遮娄其和潘地亚也控制了与希腊-罗马世界贸易的港口,如米佐里斯(穆奇里)、科卡伊和科维里。据说潘地亚曾向罗马皇帝屋大维派遣过使节。酋长国逐渐转变为王国的时期,潘地亚、切拉和遮娄其的统治者们似乎与希腊-罗马世界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潘地亚酋长国以珍珠渔业和丝绸工业而闻名。科卡伊和阿拉加库拉姆被认为是潘地亚的贸易中心。在潘地亚国家发现的硬币和铭文,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记录了王室和富裕平民的皇家赠与。潘地亚似乎是在“三王冠”统治者中最为突出的。有证据表明,公元前3世纪的潘地亚女王代表了泰米尔国家的联盟。马杜赖是南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是泰米尔语使用者的核心。在南印度发现的巨石遗迹,如巨石、巨石墓、石圈和岩石通道,包括铁制品、象牙饰品、黑红陶器和一些罗马帝国硬币。所谓的“velir”山酋长被认为与这些巨石墓葬有关。希腊和拉丁文献(公元早期)、带有泰米尔-婆罗米文字的硬币以及泰米尔-婆罗米铭文表明,潘地亚王朝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早期一直存在。早期的潘地亚人,连同切拉和遮娄其人,最终被卡利布拉王朝所取代。

中世纪潘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