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

将士的防护性兵器
1
4
甲胄(armor)是头盔和铠甲的合称,也被称为盔甲,[1]是古代战争中将士使用的防护装具。[2]
甲胄在中国起源于史前,原始的甲胄,都以皮革、藤木等非金属材料制作。夏商至秦代皮甲居于主导地位;汉代至宋元时期,铁甲居于主导地位;到了明清时期,绵甲兴起,甲胄趋向轻型化。[4]欧洲最早的甲胄出现于公元前1450年左右的迈锡尼,到了罗马时代改由披挂式的铠甲,12世纪前后,出现了锁子甲和锁子铠;13世纪中晚期,鳞片甲问世;14世纪时,金属重板甲开始受到青睐;15世纪初到16世纪中叶,欧洲战争中的骑士和步兵都必须身着的盔甲。由于火器的传播,盔甲从16世纪中叶在欧洲逐渐失去了其军用价值。[5][6][7]19世纪晚期,中国古代甲胄退出了战争舞台。[4]
作战时武士们披戴甲胄,是为了在与敌人交锋时免遭或减轻伤害。[2]其具备增加防御能力、提高生存能力、改变战术等作用。[3]对甲胄历史的研究,有利于对相关的科技史、军事史、文化史等研究提供帮助。[8]

历史沿革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