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像管

实现电光转换重现电视图像的一种电子束器件
显像管(英语:Picture tube)[8],亦称阴极射线管(英语:Cathode ray tube,缩写CRT)[5][6],又称布劳恩管,[4]是一种用于显示系统的物理仪器,曾广泛应用于示波器、电视机和显示器上。它是利用阴极电子枪发射电子,在阳极高压的作用下,射向荧光屏,使荧光粉发光,同时电子束在偏转磁场的作用下,作上下左右的移动来达到扫描的目的。[2]
1897年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布劳恩(Braun)发明了布劳恩管,它是基于阴极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荧光的原理工作的。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CRT进行电视接收装置的具体实验研究。[7]早期的显像管仅能显示光线的强弱,展现黑白画面。[9]1938年德国人弗莱切(W. Fleching)提出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设想,获得了彩色显像管专利。[7]彩色显像管具有红色、绿色和蓝色三支电子枪,三支电子枪同时发射电子打在荧幕玻璃上磷化物上来显示颜色。[9]1950年美国首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并很快进入实用阶段。[7]从1998年开始SONY三星、LG等许多公司都先后推出了真正平面显像管,这种显像管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实现真正的平面。[10]截至21世纪初,LCD在VDT领域大规模地取代了CRT。[11]
显像管按屏幕表面曲度可分为球面管、平面直角管、柱面管等,[12]按显示颜色可分为黑白显像管、彩色显像管等,[13][14]主要由电子枪(Electron Gun)、偏转线圈(Deflection coils)、荫罩(Shadow mask)、荧光层(Phosphor)及玻璃外壳等部分组成。[6]由于它笨重、耗电且较占空间,不适合用于便携设备,而且使用材料多,已很难压低生产成本,[2]等离子显示器等平面屏幕发展后就开始式微。[15]阴极射线管的市场剩下极重视色彩表现、需要极高反应速度及低温环境下、甚至是复古游戏等特殊用途。[16][17]不过2000年代起,几乎被轻巧、省电且省空间的液晶显示器(LCD)完全取代。[2]

发展历史

早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