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侨

政府把侨居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撤回本国的行为
撤侨,通常是指主权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将生活在境外以及因某种原因旅居境外的侨民与本国公民集中撤回本土的外交行为。[1]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印尼发生大规模排华浪潮,中国派船接运自愿归国华侨,后扩建和新建国营华侨农场安置。此后,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排挤迫害华侨事件,中国及时高效组织撤侨,如1962年从印度撤侨数千人,1965年印尼再次排华中国派船撤侨并首次派出海军护卫,70年代后期从越南撤侨,90年代末期印尼排华风潮又起第三次撤侨。1986年南也门内乱中国首派民航飞机与轮船撤侨,1994年也门内战中国动用船舶和包机撤侨成功。2000年所罗门群岛撤侨开启新篇章,后东帝汶黎巴嫩汤加乍得等国发生骚乱和战争中国陆续组织撤侨。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骚乱,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使馆与驻吉使馆启动应急机制,乌方为中方撤侨提供便利,华人华侨在驻吉使馆组织下回国。2011年西亚北非地区骚乱,中国从埃及利比亚大规模撤侨。2015年也门空袭,中方综合利用各种方式撤侨。2022年俄乌冲突,中国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经东欧国家集中撤侨决定,最终在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留学生组织以及华侨华人社团多次协助下完成撤离工作。[1][2]2023年苏丹安全局势恶化,中国军队于4月26日赴苏丹接运撤离中国在苏丹人员,4月29日中国军队完成撤离任务。[3][4]2024年2月29日,海地太子港多个黑帮组织袭击公共设施并要求总理亨利下台。随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采取撤离公民或减少驻海地人员行动,法国组织公民登记撤侨航班。中国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指导驻外机构全力保护在海中国公民安全。[5][6]

社会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数量已经超过5000万,散布于全球各地。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海外留学、务工和执行公务的人员也越来越多。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就达9800多万人次,2万多家中资企业遍布五大洲。不管是侨民,还是这些外出的人员,他们都是中国公民,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领导人十分重视海外中国公民的保护工作。在中国领导人出访时,往往会和所在国家的侨民、留学工作人员会面,倾听他们的诉求。例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9月访美时就专门出席了侨界的欢迎招待会并发表讲话。领事保护的制度机构也日臻完善。2006年,中国外交部设立领事保护处;2007年,外交部又设立了领事保护中心;到了2014年9月,建立了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呼叫中心的12308热线是一条主要面向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的24小时领事保护热线。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国务院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领事保护制度机构的日益完善,中国的领事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效地在许多危机事件中保护了海外的中国公民、赢得了广泛的赞誉。[7]

华侨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