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1]笔名素痴、燕雏,[2]广东东莞人,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1]1929年张荫麟从清华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公费),陈寅恪对张荫麟青眼有加,在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的信中,盛誉张荫麟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甚至说“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一人之身也”;还推荐张荫麟“记诵博洽而思想有条理”,最适宜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通史,若能在中研院史语所工作,“必为将来最有希望之人材。”[2]张荫麟知交遍及文、史、哲三界,有吴宓、王芸生、吴晗、贺麟、冯友兰、熊十力等人,或师或友,生前互相切磋,死后皆作诗文悼念。[3] 张荫麟在史料方面的看法是其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他的史学研究路径,尤其看重对史料的鉴别和使用,其少年成名之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就对梁启超考证老子的事迹进行辨驳。在经历了古史辨运动和整理国故运动的洗礼后,张荫麟接受了其主要观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历史学界当时的最新成果,达到了时代的高度。[1]
生平简介
张荫麟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并先后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燕京学报》、《文史杂志》、《国闻周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深得当时史学界称赞。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留学4年,修完应学课程,未待期满,已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前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