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化土

地带性土壤
灰化土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东西呈连续带状,南半球仅见于山地垂直带中。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9%。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在冷湿针叶林下,土壤终年处于湿润状态,从而创造了还原淋溶的条件;以真菌为主体的微生物分解林下凋落物,产生以富里酸占优势的大量有机酸,而又得不到中和,使土壤溶液保持酸性至强酸性。在强酸性条件下,有机酸使土体发生[áo]合淋溶和淀积作用,形成灰化土。

简介

寒温带低温潮湿气候和针叶林植被下发育的强酸性、底层有铁铝淀积的土壤。中国也称漂灰土。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加拿大呈连续带状分布,在中国大兴安岭中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高山、亚高山垂直地带有小面积分布。在冷湿的针叶林下,土壤上层具有深厚的枯枝落叶层(01)和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02)。凋落物分解形成的强酸性有机酸,破坏了硅酸盐,使之以腐殖质、铁铝氧化物状态向下淋溶淀积,形成灰白色、氧化硅相对富集的灰化层(A8sub>2)。在地表常有滞水,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时,又伴有嫌气还原,亚铁淋溶,出现离铁现象,灰白色土层中具有锈色斑纹。其下有暗色腐殖质淀积层(Bh)和铁铝氧化物淀积层(Bir)。灰化土具有质地上粗下粘特征,呈强酸性反应(pH4.0~5.5),盐基饱和度低,剖面分异明显的基本特征。若A2层更加灰白,底层(B层)铁铝、腐殖质结合成盘状,称灰壤。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称之为灰土。灰化土分布区是中国重要的林木生产基地,那里气候冷湿,土层浅薄,肥力较低,不宜大面积农用,局部垦殖可栽种春麦、马铃薯。
灰化土
灰化土亦为灰化土大类下的一个亚类名。灰化土可分灰化土、棕色灰化土、潜育灰化土三个亚类(据中国科学家划定的分类方法)。其中灰化土亚类灰化程度较强,剖面构型为0-AH-E-Bsh-C型,剖面中有明显而较连续的灰白色灰化层,并有明显的铁、铝淀积层,腐殖质亦有一定淀积。分布于海拔较高或纬度较高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