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滋

原国民党陆军中将
高桂滋(1891年9月20日—1959年1月6日)[a],字培五,陕西定边人,原国民党陆军中将[1][2]
高桂滋早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并进入陕西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定边县保安队队长,后改任连长。1922年,高桂滋转投河北军阀胡景翼,后参加两次直奉战争,因功升任团长、旅长。[2][3]1926年,高桂滋接受开封警备司令米振标收编,任毅军第五混成旅旅长,驻守淮阳。次年,高桂滋誓师北伐,所部编入国民革命军,任暂编第十九军军长,所部后被蒋介石改编为第四十七军,划归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团参加北伐。[3]北伐胜利后,蒋介石裁军,高桂滋第四十七军缩编为独立第十旅,驻守山东。因不满蒋介石裁军,高桂滋响应唐生智、阎锡山等人讨蒋。中原大战爆发后,高桂滋加入阎锡山的反蒋联军,失败后率部撤入山西[2][4]1931年,高桂滋配合张学良击溃石友三的进攻,在张学良斡旋下,所部编入国民党陆军第八十四师,高桂滋任师长。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高桂滋任第三十二军副军长,率部参加长城抗战蒋介石有意分化高桂滋的部队,于次年将其调往陕北“围剿”红军[4][5]期间高桂滋屡受红军打击后,改弦更张,并于1936年支持发动西安事变。1937年8月,高桂滋任第十七军军长兼第八十四师师长,多次对日作战,先后歼灭日军两部主力2000多人,声名大振。[2][4][5]
1938年,高桂滋率部增援山西战场,在晋南同日军开展游击战,次年又任第三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参与建立太岳山区抗日根据地。1941年5月,高桂滋在中条山作战失利后,驻河南渑池,1943年转驻甘肃固原。[5][6]期间,共产党员齐应凯与爱国人士杜斌丞先后向高桂滋传达抗日统一战线思想,高桂滋欣然接受,坚持不与八路军发生摩擦。1944年,高桂滋调往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6][7]抗战胜利后,高桂滋被蒋介石削去兵权,改任无实权的第一战区副司令。期间,高桂滋配合杨晓初等中共地下党员从事秘密活动,数次为中共传达情报。1947年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前,曾拟任高桂滋为前线总指挥,被其婉言谢绝。1949年初,解放军解放渭北,胡宗南拟派高桂滋为商洛绥靖区司令官,高桂滋仍坚辞不就。同年11月,重庆解放,高桂滋躲进一家医院,得免被裹挟逃台。新中国成立后,高桂滋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西北农林部副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陕西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等职,还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高桂滋病逝,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终年68岁。[1][2][8]
毛泽东在致高桂滋的信中赞其在北伐战争与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为“国人同佩”。时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杨明轩也评价高桂滋具有高度的爱国热忱及坚定的民族意识。[8][9][10]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