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谈话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政治性公关活动
炉边谈话是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任期间通过广播的形式向美国民众进行政策解读、宣传乃至社会动员的演讲方式。采用这种演讲方式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在不依赖当地报纸(当时大部分属于共和党)的情况下直接向选民发表讲话。[2]
在第一次“百日新政”及其强化时期(1933年),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向公众解释了银行危机的根源,并介绍了政府为恢复银行系统信心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同年5月7日,他进一步阐述了新政的规划,强调政府与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合作而非控制,以促进经济复苏。进入第二次“百日新政”与克服阻力时期(1935年-1939年),罗斯福在1935年4月28日的谈话中提出了工程救济计划,旨在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失业问题。他还关注了1936年9月6日的干旱形势,以及1937年3月9日对司法机构重组的讨论,批评最高法院对新政的阻碍。随着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走向成熟(1940年-1944年),罗斯福在1940年5月26日的谈话中强调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在1941年12月9日,他宣布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将国家带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1942年2月23日,他通过炉边谈话向民众更新了战争的进展情况,保持了公众对战争努力的支持和参与。[3]
罗斯福在1933年至1944年间共进行了30次炉边谈话,其中大萧条时期谈话13次,二战时期进行17次。这些谈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社会经济问题,向公众传达了政府的政策意图和行动计划。炉边谈话成为了罗斯福与美国民众沟通的重要工具。这些谈话不仅塑造了罗斯福的领导形象,也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3]

历史背景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