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数据库术语
索引(index)就是将图书、报刊等文献中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如书名或篇名、人名、地名、名词术语、字词句、内容主题名等,分别摘录出来,注明其出处页码,按字顺或分类排列而成的一种检索工具。该词是从日文借用过来的。借助于索引,可以“按图索骥”,从而获得隐含在文献中的知识信息,因此被认为是揭示包含在文献中的情报的钥匙。可见,它也是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工具。[1]钱亚新先生是中国现代索引的奠基者,1928年开始对索引和索引法进行研究,对中国索引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
索引是一种附属性检索工具,种类繁多。按照索引收录文献的类型,可分为书后索引、期刊索引、报纸索引、专利索引、标准索引等;按照索引的载体形式,可分为卡片式索引、附录式索引、单卷式索引和期刊式索引等;按照索引收录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索引和专题性索引等。[3]《文华图书科丛书》是中国关于索引和索引法的第一部专著,填补了中国缺乏索引学专著的空白,是中国现代索引学奠基之作。[4]索引法是揭示文献内容和提供检索途径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一种常用方法,从揭示文献内容、开发信息资源来说,主要有篇目索引法和主题索引法等几种基本的方法。[5]

发展历史

旧称通检、备检或引得。组成的基本单位是索引款目。款目一般包括索引词、说明或注释语、出处3项内容。所有索引款目实现有序化编排。其本质特征是只揭示内容出处或文献线索,并不直接提供事实、资料本身。主要功能是为人们准确、迅速地获得文献资料提供线索性指引。常见的索引主要有报刊论文资料索引、文集篇目索引、语词索引、文句索引、关键词索引、专名索引、主题索引等。
索引最早出现于西方,主要是中世纪欧洲宗教著作的索引。18世纪以后西方开始有主题索引,至19世纪末,内容分析索引被广泛使用。中国的索引出现较晚。一般认为,明末傅山所编的《两汉书姓名韵》是现存最早的人名索引。清代乾嘉时期,章学诚曾力倡编[zuǎn]群书综合索引。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索引理论与编制技术的传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索引编制与研究才蓬勃展开。1930年钱亚新发表《索引和索引法》,1932年洪业发表《引得说》,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索引理论、技术已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被运用于索引编制。此后,机编索引的大量出现,使索引编制理论、技术、索引载体形式发生了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