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

敦煌曲
二十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随之而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它们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敦煌词的辑本,有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辞总集》等。

敦煌曲的相关信息

莫高窟各代浩如烟海的壁画中,展现了许多的古代乐舞艺术,留存着大量的乐舞形象资料,现编的492个洞窟中,236个洞窟有乐舞图像及奏乐图、舞蹈图,各种类型的乐伎约4000身,乐队500余组,各种乐器44种、4500余件,这是一部古代乐舞艺术的历史画卷,在世界壁画史上,仅以反映音乐事物而言,不论在乐器品种、数量、表演形式及时间跨度和延续性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敦煌曲的影响

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敦煌音乐文献--敦煌曲谱和敦煌舞谱及相关资料也是敦煌乐舞艺术的重要内容,它所包含的敦煌变文、经卷、曲子词及唱赞作品,敦煌文书中有关乐工、乐谱、音声人的编制、供给、记事,以及寺院与社会之间的音乐活动记载等,无一不反映了丰富的敦煌乐舞艺术。此外,所出洞窟中的岩画、墓葬壁画、画像砖中也有不少乐舞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