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林父

晋国中军将
荀林父(?一前594年),因曾将中行,后以中行为氏,称中行林父,謚号桓子,字伯亦称中行桓子、中行伯、荀伯、伯氏。春秋晋国第六位正卿,执政四年(前591年-594年)。逝遨(即舞嚣)之子[1][2]
前633年,晋文公被庐之菟时,命荀林父为其御戎,接着参加了与楚争霸的城濮之战。晋文公安排三行队伍来抵抗狄人的进攻,被任为中行之将,故又以中行为氏。晋襄公未年,赵盾战败秦师于令狐时,荀林父迁为上军佐。前598年,景公命之为正卿。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任中军元帅,因诸将不睦,被楚打败。后三年率军攻灭赤狄的潞氏(今山西潞城东北),景公赏给他“狄臣千室”。同年冬天,荀林父因病去世[2]

劝阻不成

荀林父之父为大夫,事迹不详。荀林父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即崭露头角,晋文公三年(前633年),城[]之战前,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的别名)。晋文公四年(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父担任了中行的主持。其后任上军佐、中军佐,至晋景公时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公元前620年晋襄公死后,晋人讨论立嗣君,都主张立年长的,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后因襄公夫人穆赢大闹朝廷指责朝臣:“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执政大臣赵盾等人就背弃先蔑而立了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引发秦晋令狐之战。晋以箕郑父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败秦于令狐,白乙丙力战得脱,公子雍则死于乱军之中。先蔑、士会见状,不敢归晋,不得已随同秦师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