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

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地坑院,是古代人穴居方式的遗留,别名:天井院、地阴坑、地窑、地下四合院,[1]主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居住、生活等日常实际所需,[5]在山西运城平陆县、河南三门峡陕县、甘肃陇东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1]
地坑院的源头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1]而到了20世纪5、60年代,随着大量的人口逐渐进入婚龄,居所需求压力大增,因此大量的地坑院被建造,在50至80年代,地坑院建设进入兴盛时期。[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地坑院数量不断废弃减少。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使地坑院遭到破坏。后来,地坑院的保护被纳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程之中。[1]
地坑院根据功能划分,有主窑、厨房窑、门洞窑、偏窑、客窑、储物窑、粮食窑、牲口窑、茅厕窑等。[6]建造地坑院的过程十分讲究,从准备到建成,大致要经过方院子、下院子、打窑、安门窗等几个步骤。[7]地坑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抢救与保护十分必要。[1]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

命名

地坑院,又叫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穴居方式的遗留,从地平面往下挖六七米是为坑,从挖好的院落往上看是天井,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平线下的古村落”,堪称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