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革命民主主义作家,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始终以战斗的美学理论、文艺批评及文学创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著有长篇小说《怎么办?》《序幕》和美学论文等。[1][2]
车尔尼雪夫斯基出身于萨拉托夫的一个东正教牧师家庭,1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萨拉托夫的教会中学。1846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考入圣彼得堡大学文史系。1850年从圣彼得堡大学毕业之后,他回到了故乡萨拉托夫,在一所中学任教。[2]
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博士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论断。然而,圣彼得堡大学学术委员会并不赞成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艺术的观点,也没有认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2]
从1855年起,车尔尼雪夫斯基主编《现代人》杂志的政治和文学批评栏目,成为当时平民知识分子思想上的领袖人物。1859年,担任《现代人》杂志主编,并且从激进主义的观念出发,批评当时的沙皇政府对待农奴的一些政策并呼吁农民进行革命。由于害怕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社会的持续的影响,沙皇政府在1861年封杀了《现代人》杂志,并且派警察对主编进行秘密监视。[2]
1862年7月,车尔尼雪夫斯基遭到逮捕,被关进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从1862年至1864年,他一面等待审判,一面坚持创作,完成了他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怎么办?》。1864年,在缺乏参加革命组织的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强行判处他七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七年苦役期满之后,又加以延长,车尔尼雪夫斯基一共度过了二十年的监禁、苦役和流放生活。在此期间,他坚持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1883年,由于健康原因,他获准住到里海边的阿斯特拉罕,直到1889年6月,在去世之前的四个月时,他才获得准许回到故乡萨拉托夫居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