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罗病毒

引起西尼罗热的病原体
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别名西尼罗河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ad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有包膜的正链RNA病毒。[2][4][5]
电子显微镜下西尼罗病毒颗粒为直径40-60nm左右的球形结构。西尼罗病毒基因分型分为Ⅰ和Ⅱ型,Ⅰ型主要分布于北非欧洲以色列美国;Ⅱ型主要分布于西、中、东非和马达加斯加。[2][6]西尼罗病毒对热、紫外线、化学试剂如乙醚等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即可灭活。[2]西尼罗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是鸟类,通常,人类是因受感染蚊子的叮咬而传染。西尼罗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12天,感染西尼罗病毒后绝大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染,不出现任何症状,但血清中可查到抗体。少数人表现为西尼罗热,病人出现发烧、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持续3-6天后自行缓解。[2][5]西尼罗病毒感染的轻症患者呈自限性经过,西尼罗病毒引起的脑炎患者一般治疗是卧床休息,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病人注意定时翻身、拍背、吸痰,吸氧,防止发生褥疮。注意精神、意识、生命体征以及瞳孔的变化。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保持水及电解质平衡。[2]
西尼罗病毒最初是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地区一名发热的妇女血液中分离出来而被发现,因此得名为西尼罗病毒。此后数年间,西尼罗病毒主要在非洲、中东欧洲、西亚/中亚等地流行。1999-2002年间迅速从美国东海岸蔓延至美国全境,造成大量人畜疾病。[3]2018年,希腊出现的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已达271人。[7]截至2024年8月24日,美国33个州报告了216例人感染西尼罗病毒的病例,纽约市已有6例人类感染病例。[8]
由于缺乏疫苗,降低西尼罗病毒病人类感染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人们对于风险因素的意识,并教育人们如何采取措施减少病毒暴露。[5]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