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工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工部始设于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清末改为农工商部。[1]
工部尚书在隋朝大兴土木的背景下得以确立,由于隋朝国祚[zuò]短暂,隋朝所建的都城、大运河等大型工程连同工部制度一起为唐所继承。工部作为国家管理大型工程营建的中央政令部门,在隋唐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部门长官的工部尚书的首要职责即是负责工程营建。隋唐逾300年历史中,可考的工部尚书人数达127人。[2] 简介
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周代属冬官事,秦汉属少府。曹魏自少府分置水部曹,隶尚书台,掌水利工程,兼领航运之政。晋置屯田曹、起部曹,掌农垦(军垦由屯田中郎将领之)和水利事业。南北朝时期,南朝沿置不改,北朝损益不定。隋朝将前述诸曹合并置为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沿用北周工部的名称,列为尚书省六部之一。